星期日, 6月 03, 2007

華教人士:國民型中學叫中學,國民中學稱國中

(直涼訊)國民型中應該被稱為國中,還是中學?很多人都將國民型中學簡稱為國中,實際上,中學才是正確的稱呼,而國民中學才是名正言順的國中。一些黨團人士或社會人士,也常常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,將某某國民型中學稱謂某某國中,對於一些關心華教和瞭解該制中學背景者,有關誤稱聽起來格外刺耳。直涼最近有一些熱愛華教人士,在發現有人誤稱直涼國民型中學為直涼國中時,都會不厭其詳地糾正對方,甚至還特別交代媒體,直涼國民型中學不能寫為直涼國中,以免混淆視聽。彭州共有7所國民型中學 彭亨華校校友會聯合會主席余開雲指出,全國共有78所國民型華中,所謂的國民型中學,是60年代接受政府津貼改制後的中學,彭亨州國民型中學共有7所,分別是文德甲華聯中學、勞勿中競中學、文冬啟文中學、文冬公教中學、立卑中華中學,以及後來改稱的直涼中學、金馬崙中學和丹那布爹中學。他認為,名不正則言不順,國民型中學應有正稱,而不是跟其他國民中學一樣,稱為國中,希望華社明辨,不要混淆兩者名稱,並且要瞭解國民型中學背景。“政府或許不承認,但華社本身要懂得區分,而且,我們也有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理事會。”官方名稱應恢復SMJK字眼 此外,曾在直涼中小學畢業和就教多年的退休老師陳世震,呼籲有關當局恢復一些國民型中學在教育官方的名稱,他認為,SMK應恢復SMJK的字眼 ,來往公文亦應使用SMJK稱號。他說,SMK的由來是人為行政偏差問題,國內很多國民型中學仍然沿用SMJK,例如怡保育才中學和尊孔中學,當中“Jenis”字眼並無取掉。他表示,對國民中學來說,華文科在不在正課是可有可無的,但國民型中學的本意一定要在正課,而且節數至少要有6節,這是兩者的不同。“國民型中學(華文)帶有華教文化色彩,華人學生為主,即如直涼中學,有90%華裔子弟,因此,它的特徵應受到維護,名稱也應予保留。”1998年易名為國民中學 國民型華文中學背景︰在《1961年教育法令》的頒布下,71間華文中學當中,有54間托受改制,17間保持為獨立中學。最後,堅持不接受改制的華文中學只剩下16間。成功複辦的21間加上原有不改制的16間,就是目前西馬的37間華文獨立中學,連同東馬沙巴9所,以及砂拉越的14所華文中學。就是我國僅存的60間華文獨中。當時接受政府津貼為主的公立華文中學則稱之為“國民型中學”,當時的教育部長,在推出《1961年教育法》時,保證每星期有1/3的節數以華語教授某些科目(如華文和華文文學等)。這等於說,每星期至少有13節課以華語教學。直至《1996年教育法令》出爐,“國民型中學”又遇到一個重大的考驗.。當時,國民型中學(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,SMJK)的名稱在政府根據《1996年教育法令》第2條文宣佈,從1998年1月1日開始,易名為“國民中學”(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,SMK),而國民型中學的名稱在這之後都將不再受到政府的承認。國民型中學與國民中學的分野 國民型中學(華文)︰1)接受政府津貼該制。2)華文節數多(至少五節),且在正課。3)校長為華人,諳華語。4)帶有文化使命。5)華裔學生佔多數。6)有董事部。國民中學︰1)無改制背景。2)華文節數少,非正課。3)校長多元種族。4)沒有中華文化使命。5)學生不同背景。6)無董事部。 (星洲日報/東海岸•2007.05.31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