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12月 07, 2008

價格可觀‧病害難除‧分割機提升可可產量

一名勞工在示范收割可可果。(圖:星洲日報)
數名勞工要處理成堆的果實,得費上許多時間。(圖:星洲日報)
剖出的可可顆粒,需放置在發酵槽讓其發酵。(圖:星洲日報)
勞工在處理可可顆粒。(圖:星洲日報)
可可干曬區:兩名訪客在嘗試拉上雨蓋。(圖:星洲日報)
發明分割機後,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。(圖:星洲日報)
可可果不一定是黃色,也有紅色品種喔!(圖:星洲日報)
華人訪客品嘗濕可可的味道。(圖:星洲日報)
王星荔(左)在向訪客講解可可園的操作。(圖:星洲日報)


“可可目前的價格相當可觀,唯一讓種植者卻步的是,干枝病一直沒法解決!”
來自直涼的王星荔,其家族在巴也朗有一片可可園。
他表示,大馬可可品質優越,不怕銷售不出,而且國際市場對可可需求很高,一些產商在引進外國質差但便宜的可可之余,也會購買
本地可可摻和劣質可可。
“無疑的,可可成本比較高,因為需要較多勞工,還要悉心照顧,如修剪枝葉、噴灑蟲藥和菌藥等。
最槽的是,干枝病未有徹底解決的方法,只能靠修枝和噴射葉面肥,染上干枝病的可可樹,也需要一段時間復原,之後才能產果。”
大馬可可局近年引入能夠抗病的品種,在原有的果樹進行駁枝,至于成效,恐怕五年后才能論斷。
王星荔:成功靠改變剖果機已申請專利
成功靠改變!王星荔認為,現今環境氣候已跟往年不同,業者要改變舊有的做法,才能提高可可的生產量。
大量使用農藥,除了會傷害土壤,也令蟲菌產生抗體,結果業者需投注更多成本去解決蟲菌問題。
近兩年,王家改用臺灣引進的酵素,也嘗試以可可殼制作堆肥,從而減少肥料和農藥的用量,有關改變也衍生更多蚯蚓,土質受到改良,對植物也有益處。
此外,他配合可可局成功研發剖果機器,有關機器剖果之余還能去除不良果實,目前已申請獲得專利。比較人力和機器剖果速度,人力剖果每小時300至350顆,第一代剖果機1800顆,當中差了六倍。
外國代表表示有興趣
當然,他們對這樣的速度還不滿足,經過不斷的改良,第二代已能提高至2000餘顆,第三代更強,每小時可剖3360顆!不久前到非洲出席國際可可研討會,他和當局也在會上講解剖果機的運作,一些國家代表聽了還表示有興趣。
剖果機的操作原理,是靠人力把果實放在輸送帶上面一個個V槽,當輸送帶在運作時,上方的鋼刀對準果實往下切。接著,果實會來到一個類似籠子的轉動軸,在這個區域,果仁和外殼會被分開。
王星荔指出,未來的研發方向,是去除人力置果,讓整個過程自動化,如果研究成功,剖果速度提高至每小時1萬顆,相信不是問題!
發酵決定可可品質
王星荔的可可園,每一兩年都有
國內外團員到來參觀,他也盡地主之誼,親自向團員講解可可的操作過程。
發酵是決定可可品質的關鍵!可可經剖除外殼后,需發酵5至7天(依照天氣冷熱而定)。未發酵完全的可可,核仁味道會變苦;反之,發酵過度,可可獨特的味道則會散發。
在發酵過程,勞工會悉心去除芯梗、保留顆粒,這時的顆粒,不能接觸鐵器,否則色澤會變黑。
發酵完全的可可,需要送去空地曝曬,可可顆粒放在鋼片曝晒,是避免顆粒吸收地面水氣。可拉式的鋅蓋,避免可可淋雨,鋅蓋距離地面三呎,確保空氣流通。
王星荔指出,自然曬乾能保存核仁味道,晒了3至4天,就可以包裝入袋。

沒有留言: